【12】A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我们先行一步,按航班航线探探路吧。从布鲁塞尔掠地而起,嗖一声上天,穿越云层,斜跨欧亚大陆,越过日本海,在日本东京沉降,再度上升,回折,来到南中国的珠三角。云空俯瞰,珠江水系像交感神经丛,蜷伏在南中国底端,脉脉搏动。又像一片绿叶,叶尖斜斜插进大西南,网状叶脉向四面八方延伸,渗入六省的崇山峻岭,汇集了亚热带丰沛的水量,向三角洲洼地倾泻。西江、北江、东江,以及沿途不断加入的数百条河流,千里迢迢从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南赶来,到达基部眼看要拢合,俨如恪守清规的少男少女,碰一下就急急弹开,又或者装作没看见,各行其道,奔流入海。

珠江流出广州城区时,在河道中冲积出一座沙洲,沙洲不大,形似椭圆的卵石,或腰子。绕着沙洲,河流分成两股水道:一道是弓形河涌,狭窄湍急,隔岸是大片的低洼湿地,草木繁盛,鹭鸟时飞;一道形成河湾,宽阔平缓,静水深流,远岸是高低起伏的坡地,又一座江水环护的绿岛,面积辽阔,其上各式现代建筑林立,那就是大学城。

河道中搁浅的弹丸之地,叫白沙洲,长不足一公里,宽不过四五百米。民国时,这里还是无主孤岛,偶有疍民泊靠,后有本地渔民移入,数代垦殖,成三角洲常见的桑基鱼塘,外加散布的十几户人家。后来,这三百来亩的沙洲,纵向一分为二,河湾那一侧,变成航运公司的中转码头和仓储;再然后,码头和仓库遭弃,被一帮流窜过来的画家相中,相继入驻,改造成十几家艺术工作室;90年代末,航运公司地块被本地开发商拍下,建成花园小区,号“水边居”,十几幢十几层的电梯洋房,沿江一溜摆开,裙楼底层架空,二三层还是留给画廊,及其他商用。沙洲的另一半,河涌这一侧,桑基鱼塘消失,六七十栋低矮农民楼,错错落落形成村落。

如今的白沙洲,有环岛木栈道,为小区开发商所建,成为所有岛民的福利。水边居正门面向河湾,水路有渡轮直达大学城,陆路有水泥路横贯村落,越过河涌,越过湿地,连接三角洲公路网。村落被小区公路断为两截,公路形成直街,祠堂、村公馆和茶楼酒肆分列两边;农民楼几乎被悉数改造,或中式宅第,或西式洋楼,或中西混搭,各自为政五花八门。不知不觉,小村已成为画家和民间艺人扎堆的圣地,水边居居民则多为大学城老师和画家,岛上土著反而罕见,农民楼放租,大部分回流到河涌那边的村子,小部分则迁入水边居,沾点文化仙气。

河涌那边的村子,是大村,本就是原岛住民的祖居,原叫洲头村,外人口音不正,叫起来难听,后改成鳌头村。这也是珠三角常有的事,比如从边陲小渔村摇身一变成国际大都会的深圳,原来有个上步区,“上不去”不吉利,90年代改成福田区,果然火箭发射一飞冲天。目前看,鳌头村却未必有这势头,因为周边都是湿地,被规划为生态公园,除了乡野风光,别的难言独占。

白沙洲条状的农民楼带,风格五花八门,朝向也是东西南北各种方位。江边路边的屋子,自然是选择无遮挡朝向,夹在楼堆里的,就只好因地制宜望天打卦了。比城中村奢侈的,是每户人家都留有院子,院子与院子间是窄窄的石板路,只可行人不可行车。水边居就齐整多了,因着小岛东西偏南的走向,一座裙楼上两幢高层,六组楼体基本都是南北朝向。岛尾末端,开发商给自己留了一块地,绿树环绕遮蔽中,独门独户的组合式院落,望着合龙的滚滚东逝水。

独门大户后面,地势渐高,隔着一小片榕树林,和一条环岛大路,坐落着三个院子。傍着水边居篱墙这边,就是蒲宁租下的院子。

白沙洲3号,这座院子的门牌编号。两层半的简欧小楼,米白色,方方正正,大概是岛上最规矩最老实的一栋洋楼了,不闹腾,不招眼,一只烟盒,其上叠放着一把一次性火机,都是横着侧着,大致就这样子了。楼顶那半层,向后缩进一半,门窗前留出宽阔的露天平台,唯一的装饰是四坡屋顶,与底下大门门斗的三坡顶相呼应,都是桔红瓦面。

空间分配左右对称。门斗左侧,是房间窗户和车库,右侧是客厅大窗;二楼,门斗上方是起居室的窗户,左侧是副房窗户和生活阳台,右侧是主卧的大窗;楼顶天台,半人高的方柱之间,有黑得发亮的铁围栏,看得见各种花花草草,婆娑摇曳。“烟盒”如此,“火机”也是如此,居中的玻璃门,把窄长的那半层等分为两半。

院子不大,齐膝高的围墙上装有铁栅,高过头顶,新上的漆,也是黑得发亮,铁栅上爬满月季,见藤见叶不见花。院门开在左侧,直通车库,再分出一条岔道通向门斗;院道两侧,是绿油油的绣球篱丛,也是见叶不见花。然后是草地,草地中间有沙池,其上矗着一大两小三块石头;石旁一株山茶,十八学士,花开五六朵,粉白透红,层层叠叠,娇嫩得想喀呲一口。草地尽头,靠近水边居,辟出一块规整的小憩园区,地上铺着方砖,一张老船木长案,四周摆着六张不规则石凳,凳面倒是齐刷刷一刀削平。长案和院墙之间,有一只巨大的石碗,又糙又黑,内有碗莲,亭亭如盖。石碗旁边,挨着小区篱墙,是一株高高的异木棉,树梢高过三楼屋顶,树冠覆盖了小半个院子,向里直达天台,向外远远越出院墙;树叶稀疏,枝条上倒挂着青绿蒴果,密密匝匝,像春天的手雷,随时开炸。

这棵树,算是蒲宁痛下决心租下这屋的主因。三年前,孟仲季终于说通蒲宁,到他主政的南大传播学院任教,离散数年,换个地儿,蒲宁再入夫子麾下。入职后的圣诞,蒲宁带着倪裳,到白沙洲孟府登门拜谢,孟仲季作为本地通,领他们环岛游,路经这院子,倪裳给这一树繁花着了魔怔,赖着不走。没想到几个月后,孟仲季找上门,说这屋租客十年租约到期,要出国,屋主算是他发小,全家在新加坡,他可以全权代理,给他们特惠搞掂。天河的老房子,倪裳早住腻了,加上蒲逸很快要出去留学,唯一贪图的教育资源享用完毕,再住下去,除了吃灰毫无意义,搬到这来,蒲宁上班也不用那么周折,便使劲撺掇。蒲宁是个爱抱窝的懒虫,觉得呢,跑这老远,还不如直接回乡下老家,还更爽,再说这屋子,忒也大了,就塞俩老人,岂不太壕?但经不住倪裳和老孟里外夹攻,再跑来一看,天台那半层屋子,孟仲季已经把他旧屋的超长画桌搬进来了,全屋粉刷一新,楼下沙发餐桌也换了新的,逼宫,立等他签约。蒲宁没辙,拍脑袋签了,五年一签,整10万一年,半年一付,第二个五年要续租,再上浮一成,按现在行情,还真是亲情价,当然对比上一手租客,就几乎涨了一倍。

兴冲冲回去报喜,倪裳傻眼了,泪眼婆娑的,抱着蒲宁叫屈,说哥受苦了,半年薪水给干掉了,变成给房东打工了。蒲宁倒是豪气冲天,千金散尽还复来么,怵啥。夜里,静下来细想,又犯愁了,蒲逸第一年的费用,已几乎掏空老底,往后每年40来万大洋,咋整?就打起了卖掉旧房的主意。这回,轮到倪裳和老孟坚决反对,又是里外夹攻,于是又跟孟仲季签了第二份合约,肖篱说的卖身契:合约期5年,签约次年生效,每年60万,年初预付,年底供画10幅,尺幅不限,新货不足拿旧货冲抵。

定心丸吃下,蒲逸前脚出门,俩老儿就屁颠颠打包,搬家。旧房还搁下许多家什,不舍得放租,空着在那。床褥全部重买,还有一些家电,正好换新,补充了起居室全套沙发、顶楼书房的书柜桌椅。入住一年多,新鲜得紧,一树繁花看了两季,是好看,自己也种了花花草草,包括满院墙满天台的月季,夹道的绣球,还有碗莲,那棵十八学士。蒲逸暑假回来住过两个月,觉得还行,就是进城得长途跋涉,假期后段就懒得出门了,出了门有时也在城里住店。两个老妈各自住过几个月,轮番数落他们几个月。然后,孟仲季拍屁股搬走了,搬到增城地界,更大更壕的独院。然后,蒲宁老妈中风,蒲宁告假陪护,两地颠来颠去,脱产脱薪。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我的细胞监狱我的混沌城唐人的餐桌长宁帝军神印王座2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光阴之外不科学御兽
相关推荐:
我有一家天赋银行玄幻:开局宗主,我可以无限投资被赶出侯府?无所谓,催爹读书寒门崛起学长套路有点深男神学长要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