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虹口之行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虹口之行

(内容提要:湔县山地区的虹口乡,一所新建的村上小校举行仪式。宣传部领导派程秘书和我,与县教育局同志一道前去祝贺。)

1984年8月立秋之后的一个星期天,县教育局请求宣传部派人。和他们一道去虹口乡,参加八角庙村新修小学的落成仪式。刘部长派程秘书和我去!教育局方面派了他们的,载重1吨的双排坐工具车,教育工会主席一位姓赵的同志与我们同行。因为虹口正在修路,地方车辆不能通行!去虹口必须绕道,走湔县和彭县交界处的一条公路。要翻越一座高山,再下到位于河谷地的八角庙大队小学。

这天早晨8时我们一行4人从城关出发,双排坐车前排连同司机能坐两人,后排能坐人。老赵自然是坐前排,我和程秘书坐后排,他在左、我在右,因为专程办事车箱空着。汽车驾驶员江师傅0多岁为人和善。他告诉我们说:从彭县绕道去虹口八角庙,要走40多公里山路,时间要两个多小时。其中湔县到向峨15公里,向峨到彭县花桥转道上山;翻越两县交界的岭,再下山到八角庙5公里。湔县到花桥是柏油路稍稍好走,再过去上山的路是毛路,勉强能通行汽车而已。老赵40多岁,他告诉说已经打听过了,这条路能够通行到虹口。修路期间去虹口的汽车,都是从这条路进出。宣传部的程秘书这年8岁,爱人姓王在县党校任教员,他(她)们有一个两岁叫科科的女儿。

湔县出北门走10公里,过蒲阳公社即是山区。我们的这辆只承载了4位男性的汽车,在公路上轰轰地前行。刚立秋天气还有些热,人坐在车上清风拂面,有舒适合意的感觉。路上人车都少,再向前几公里即向峨公社,那里出产煤和煤矸石烧制的砖。因此这路偶尔会遇上运煤或砖的汽车。车内的人好象没有什么话说?当然如果有位女士,这车上的人肯定会热烈起来。就在这时前面路边,一辆带船斗的摩托车靠边让道。车上一男一女人两人,男的驾驶、女的座在船斗中。我们的双排坐车驶过之后,在老赵的授意下江师傅将车停下。赵说摩托车上的女士他认识,说几句话再走主要看能否叫她上车来?这山路上乘坐摩托车有危险。程秘书没有说话默认了,摩托车上的男女两个其实我也认识。

他们都是新成立县司法局的,男的复员军人时年6岁,是个有家室的中年人。女的姓李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不过时年0岁尚待字闺中!她父亲是湔县一中学校长,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母亲在县教育局工作。父母教子女有方,李女士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毕业回来分配在现时的岗位上。她身材娇小既有知识女性的深蕴,又有普通女人的妩媚。但不知为什么婚姻会遇到困难?

有理论认为女人的青春期为14至岁,至8岁为中年期。之后为中老年期!因此过了8岁的女子嫁人就有困难。有书籍载:当年毛泽东主席早认识到了,他女儿才10多岁的时候,就要她们穿裙子打扮漂亮点。毛泽东还说不这样小心嫁不出去!毛的两个女儿,李敏婚姻大事一帆风顺,李纳的婚姻就很不顺利。究其原因可能是文革期间,李纳的青春期被耽误,她过了8岁才开始找对象。相关情况网络上有,如果阅读的人感兴趣,可以自己上网查找。现在我们面前坐在摩托车船斗的女士,应该也为这条规律所误。她当知青、参加工作、再考取大学已经二十多岁,毕业回来快0岁了,再找对象选择范围就很小。不过看到她和这位有家室的人,如此近距离同乘辆摩托车,我心中也有些为她担心和不平。

车停立稳当老赵下车,摩托车上的人看到后自然也停下。李女士先招呼赵叔叔,因为老赵和她母亲同在县教育局,如此称呼也是应该。老赵把刚才车上说话的意思又讲了一遍,但要李女士说他们只去向峨公社。司法局有件事要急办,现在秋收大忙平时不好找人,只好利用星期天出来。这样说来老赵只好作罢,吩咐一番后上车来。我的坐位靠近路边,从车箱探身出去向二人打了个招呼。然后大小两辆车各自上路,我们前面先行去虹口还远着呢!这里需要交待的是驾摩托车的男士,不久离婚和李女士两人真的结为夫妻。几十年过去听说他们,有善缘但并没有善果,最后两个还是以分手告终。

我们的双排坐车行至彭县花桥,顺着一道山溪转道去虹口的山路。这全是上山的道路,汽车越是向前,海拔高程越是向上。这溪谷中的农家院落,都掩映在翠绿的竹林和树木之中。山地中玉米包早的已经收获,多数的还挺立在地头,山林中不时有蝉鸣鸟啼。山间公路上偶尔有行人来往,还有个别的小4轮拖拉机奔跑。一切都显得静寂而有生气,我们的双排座汽车发动机轰鸣,轻快地翻山越岭。几年前县委机关搞修建的时候,我曾经带车去虹口运过杉木条子。那时候还是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没有搞农业生产责任制,人们一群群干活场面倒也热闹。但产量上不去相应的经济效益、生活水平、场景直观等都不堪入目。农业生产责任制后,虽然如此安静但人们都实实在在地过日子。

我心脑血管有些毛病主要反映是恐高,汽车越向上感觉越是不好。终于双排座车盘旋几十圈之后,上到一处高高的山梁。这里海拔可能有000米,是彭县和湔县分水岭。我们身后的山溪和刚才的来路,都变为深深的峡谷。现在汽车又顺着山道,一圈圈缓缓向下盘旋。经过先是森林地、后是玉米地和农家,上午10时许我们到达目的地,湔县最偏远的虹口乡八角庙小学。县城有通这里的公交车,末班车的驾驶员要在这里住一晚上,第二天早晨再载客回去。

因为今天有庆典这里人很多,老师、学生,村民、场镇居民,还有乡村干部等都汇集在一起。我们的车刚到,立即有当地干部和中小学负责人,把我们一行几人迎进去。现场的几百人都把目光投向我们,因为我们是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的代表。这时候虹口乡姓何的书记,还有不知名的村支书和村主任,乡中小学领导也在场,他们先带领我们参观。我留意到这里的许多孩子,都没有带红领巾!可能是因为暑假,小学生们假期一般都不带红领巾。

八角庙俗称老虹口,解放前虹口乡公所在此,距湔县城关0多公里。解放后虹口乡政府下移5公里致桐麻坎,八角庙这里还保留着那时候留下的,有百十户人家的小街。小街距离白沙小河约50米的高度,街上的人家多数都务农,还有供销社设立的供应点、小饭馆等。新修建的小学距离小街尚有公里多,占地宏阔后来听说面积有1亩之多!更神奇的是有十几棵参天的桢楠(当地统称楠木树),一条石径小路和许多竹木林地和蔬菜地。这里应该时常是和风轻拂、凤尾森森、龙呤细细。解放前为湔县某参议员、地主的住宅,解放后没收充公设大队小学。湔县虹口面积大60多平方千米,占湔县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据说比郫县面积还大。八角庙这里是虹口的中心区域,而小学这里是中心的核心。

新修八角庙小学的由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部队兵工建设要山、散、洞,“小集中大分散,依山靠水扎大营”。解放军有工兵团在这里干了几年,他们打洞修路其中一支部队,驻扎在八角庙小学这里。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建设任务完成工兵团也外调。部队首长认为打扰地方,特别是和学校的孩子们共处许多年。他们决定由部队出资,将学校重新修建。本来工兵团也有干土木工程的业务骨干,首长们决定后不久,一座砖瓦平房院落式学校即盖起来。我们到的时候看见:学校有6间教室,1间老师办公室;6间带厨房的教师寝室,全部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院落进门处还立了座石碑,上书“军民共建”4个大字。因为是部队建设的,这学校的房舍显得庄重结实。

前面说了院落整个1亩面积,都是八角庙小学校的用地。有操场、运动场、林地,还有老师们自己种的菜地。加上几十棵楠木树的映照,大片竹木林地的陪衬,这座乡间村小显得庄重肃穆。这所整个1亩的面积,只有几个老师和百十个学生的乡间小学,场地有些空旷孩子们浪得开。对我们刚到的人来说,这里海拔高度约1000米,森林密布依山畔水。虽然湔县还是秋老虎肆虐,这里婉如春天凉气袭人。高出平坝区十倍、甚至百倍的富氧离子,让人有张开心扉的感觉。

老赵还告诉说修这所学校的时候,部队提出个附加条件。要将部队某家属,在湔县聚源镇学校的某女老师,调进城关的学校来。县教育局也给办理了,该女老师被调到北街小学。

接下来举行仪式,学生、老师、还有村民们上百人。在院门的台阶前,成排坐在小学生的板凳上,另外三方围观的人比坐着开会的人还要多。领导和代表们都了讲话,其顺序先是乡党委何书记、部队代表,然后宣传部程秘书、教育局老赵、乡中小学领导、村支书、主任等。都依次登台表演一样,把自己想说的讲出来。足足两个小时,快下午1时庆典程序才完成。散会后何书记安排我们,去八角庙街上的小馆子吃饭。江师傅说不驾驶汽车去,因为今天人多这山上的路窄。特别是小孩子们跑来跑去,万一出点事不好!这样我们要吃饭的人群,都跟着何书记顺公路朝八角庙小街走去。

与何书记走在一起,我们宣传部、教育局的几个人自然成为核心。这四周即前后左右的人,好象都围绕着我们,其中和老赵说话的人多。刚出学校上公路,突然一个戴眼镜的青年男老师挤进来,挡在程秘书和我的前面。他手上拿着张写着字的纸,还有几张尚未干的黑白照片。眼镜男老师说,这是他赶出来的新闻稿件和照片,请宣传部同志帮忙在报刊上发表。程接过后瞄了几眼,说是达不到发表的要求,新闻稿件要有5个W,这稿件上的还不够。眼镜老师一脸茫然?我在大学时听老师讲,所谓5个W即是新闻内容,要求的“人、地、时、因、果”。因为这5个字词的英文开头都是字母W,所以简称5个W。

眼镜男老师失望地将纸和照片收回,我在旁边向程建议,能否拿回去帮忙修改?然后请成都晚报发表?但程说成都晚报主要发区市县的稿件,乡镇一级的稿件很难发表。这件事也只好作罢,我们跟着何书记继续前行(后来这件事由我们县上办的小报发表出来)。这时一个高个子男老师又挤进来,他是程秘书小学、中学同学。两人相见很是亲热,站到路旁边上说个不停。因为我们要去几里外,八角庙街上的小饭馆用餐,那个男老师还陪着程秘书走了段路。

这时我也看到自己中学时,同校的一个女同学,还知道她姓梅以下简称梅同学。文革开始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她上初中三年级,但我们的年纪差不多。因为我是8岁才上小学,梅6岁开始读书;1964年我14岁上初中,实际上比她还大1岁!紧接着初中两年文革三年,一下子5年过去,不经意间我们都长大成人。特别让人思念的是1969年初,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时候。她下乡在泰安公社味江大队生产队,而我下乡在幸福公社9大队4生产队。

某次我去泰安山上,曾路过她下乡的生产队,当地农民叫味江两队。见到梅同学她正好出工,和当地农民一起烧火地。知青和农民一道早些时候,将荒地里的野草、葛藤、小树等,除杉木树之外全部砍倒。等晒干后再放一把火烧掉!据说这样刀耕火种的地能够高产玉米。梅同学戴着草帽在火堆旁穿行,高挑身材脸红朴朴的很好看。收工后还去她居住的,农民院落里参观过。那时泰安的农民家,都用棕树和竹子对剖开,将山泉水湔到灶房的一只石头水缸中。这院落里也有这样的设施,因为梅同学的原因,好象泉水流进缸里的声音也好听。

当时她还意味深长地说:二天你要来耍啊!那时候梅同学是18岁的姑娘,而我是19岁的小伙,我们都是一身蓝色衣衫。她个子高五官端正,面容俊俏胸部挺拔,很有女人的魅力。梅同学的话语在我心中回荡了好些年!因为她是第一个当面叫我去耍的姑娘。我还知道梅同学父母,都在县食品公司工作。父亲是卖肉的刀儿匠。那年代很是吃得开。

当年大家都是知青,连生计都成问题,根本不敢奢望找女朋友。再后来时过境迁知青们各自东西,双方都不在交往范围内。一下子15年过去,我自己已经成家还有4岁的女儿。而梅同学呢?她好象还是当年的样子,我们已经走得很接近。她依旧一身蓝色衣衫,衣服的布料和新的程度比知青时候好些。只我不便和她说话,也不好打听她现在的情况。

虽然和我们走在一道的人很多,但是八角庙街上的小饭馆里,只摆了几桌酒菜。主要是乡上,部队、学校的同志,还有我们来的4个人在这里用餐,其余人等围观一会儿也就都散去了。离开的包括程秘书的同学,还有那位我实际上很思念的梅同学。饭后我们还是沿着来路回湔县,外出的人应该都有此种感觉,归心似箭回程的时间快一些。

虹口乡共5000多人,自解放以来这里从没有考取过大学生。同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两位虹口籍的学生在城里湔县中学上高中。后来他们取上成都的大学,何书记还为他们组织了欢送仪式。也是几百乡民敲锣打鼓,欢送这两个大学生,从虹口出发去成都上大学!虹口的简报送到县委宣传部来,在部领导的指示下,还以宣传部的名义转发全县各单位。(文庙山居)(未完待续)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我的绝色总裁老婆间谍的战争长宁帝军我的混沌城万古神帝从斗罗开始的浪人逆剑狂神我的细胞监狱踏星
相关推荐:
木叶之雏田大小姐有点凶从手机开始的平价商业帝国我哥说他是皇帝地球OL编辑器总裁秘书在点家文里女装穿成龙傲天早夭的妹妹洪荒:从后羿拜师开始西游:拜师菩提,喝酒变强舞台上穿越的我爆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