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教以立德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这样说,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就是教育好了世人。教育好了官吏,就是管理好了官吏团队。

事实就是这样,但是事实亦不这样简单。

我们人类受到各种学派的教育已经数千年。

就拿华夏民族来论,我们的炎黄子孙是诸多受教了。

文以兴邦,教以立德。

翼翼公圭,纘江漢秋陽之烈;

洋洋列鼎,生舞雩洙泗之風。

實道統之可嘉,洵至德之不朽。

夫子道高德厚,萬世之師,生民以來一人而已。

所以維世教、立人極者,與天地而同光,雖夷狄亦必敬之。

凡我文明,莫不秉其化育,受其淵源。

歷代釋奠禮樂章,讚頌先師功德之外,同時亦具備極高的文學藝術水準及價值。

上面这几句话谈到了文化的渊源、影响,和对人类古代社会文化的深远促进作用。

夷狄亦必敬之,是说它的历史作用很强大。即使蛮族大军也被教化了,这是知识本身蕴含的力量。

人类群体,之所以有不同于其它兽类生存的先进性,考諸史籍,舉凡釋奠之樂章,概出乎隋。

此前宣扬德行的,没有正规的历史文献。隋朝才刚开始。

開皇九年,隋文平陳而一統,因襲劉宋蕭齊所存古韶之遺存,乃制祀孔之雅樂。

由是而迄,一以貫之。

隋文祀孔制《誠夏登歌》,意蘊上承中華大統、華夏之聲。

在一个国家建立皇权体制此后不久。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太常卿牛弘、太常少卿許善心、內史舍人虞世基、禮部侍郎蔡征等人組成研究機構,創制了一個龐大的雅樂系列。

雅樂系列其中内涵包括:祠圜丘之樂、五郊祭祀之樂、感帝樂章、雩祭樂章、朝日和夕月樂章、方丘之樂、神州樂章、社稷之樂、先農之樂、太廟之樂、食舉之樂,還有上壽、宴饗群臣、文舞、武舞、大射、祝凱旋,以及皇后內樂等近二十種場合的五十六首歌詩。

这是一种文化氛围,也是一种对当时统治者的一种歌颂基调。

我们称之为“歌功颂德”。

人类的德,它首先系体现在孔子推行的“仁”,仁德。

此后封建统治者不谈个人,事实为了展现他们贵族的德,做了上面这些编撰德行的工作。

它们这是要干什么?

其实是要把一种统治阶级所谓的“德”,演变成文字依据,作为自己管理国家时的一种夸耀和显摆。

它把自己想最终裱金,让后人尊为神授之位。

-

唐高祖武德九年,複製樂章。

太宗貞觀二年,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並法天之成數十二”意,制唐祀孔雅樂《十二和》。

我们汉民一直到儒家思想的教育很多年,

“读书使人明智,读国学使人明理”的道理还是受到了广泛的拥护。

而此后,孙中山先生开办的新中华民国学校,就此发展国学教育,将国学精髓充实到中小学的课本里,这些举措对学生自身了解民族历史、感受文化传统、提高国学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人重新回到了传统教育上来。

此前被蛮族人事实抛弃的“礼义廉耻信”,此刻重新被国民拿起。

但如何学国学,近年来却颇受争议。

比如,国学教育是否意味着此后就要在中小学全部要穿汉朝衣服、行“开笔礼”、摇头晃脑开读《三字经》呢?

即使在下以认为:国学不能只练拳脚皮毛,而要从本质上去学到华夏古文明的精髓,引导学生领悟国学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将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尊师重教等,融入近代的日常生活,内化于心。

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文化与教育,更不可一味追求国学的大而全,走快餐化、功利化的教条形式。

国学教育要内化于心,仅仅从数量上有所提升是不行的,还要注重文章的质量,真实的内涵。以往体现的八股文风,无病呻吟,形而上学,这种虚假内涵与文字,最好不要出现在民众的字里行间。

我们多看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古典文化,我们主要是把古人的一种精神,一种做人的德行气节彰显和传承下来。

这就是讲究实效,传承精髓的必须。

学习就是要讲究高效性和实效性,势必要将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精髓纳入进来。

那些文绉绉,道理很教条的内容,一概屏蔽。道理是让人自觉接受和领悟。

同时,在增加国学比重的同时,还要切实去落实含量上的减负,让书本薄起来,内涵丰富起来。

我们的学生课本,那些属于教条的东西少一点,故事性,感染力深刻的内涵多起来。

至少历史很多名人,传奇英雄的故事不能少。名人名家的诗词不能少。其余的随着学龄,去逐渐增加国学的内涵。

我们民族大众的文章,在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国学传播的形式。如今,有了网络......

更不能带着赚钱的目的,打着“弘扬国学文化”的旗号,兴起的名目繁多的“国学班”、“淑女班”将国学随意切割、肆意解读。

把传统的风水之流、三从四德成为个中热门去搞。

还去把无比厚重的国学经典,进行反复的曲解或稀释化了去授予大众。

这些作为,完全背离了国学的基本精神。

其形式也愈发带着娱乐化,愚民化。

我们学习不能机械性的去学。

毕竟华夏民族,两千六百年的文字典籍,不是一个人,三十年完全可以通篇看完的事实。

即便是我博览群书,很多夫子之论,我是不曾看完的,也看不下去,不合时代潮流的,我是不会看完的,即使看完了亦能如何?

我们做人只是“略懂”尚可,只要知道有这些道德与传统礼法存在。

国学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也是一个势必绕不过去的话题。实际上,两者并非对立。

如果我们能把国学的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把文教、礼教、乐教融入五大领域课程(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之中,更有将国学教育渗透进儿童的动手实践中,去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的孩子们缺少动手的机会,日本人的中学时代,女孩和男孩就学会了很多成人必须的生活手段。

说,不如做,做就要贴近生活现实。

国学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但是要求取舍之心。千万不可教条,通俗易懂,深入民心即可。太难懂的,不用深究。那是考古学者的工作内容。

人类为了修身立德,事实一直都在下很深的功夫。

教育出德行,法制立国体。

我们文人的任务,势必在推送人类社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未完待续)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间谍的战争我的细胞监狱从斗罗开始的浪人逆剑狂神我的绝色总裁老婆我的混沌城长宁帝军踏星万古神帝
相关推荐:
溺爱孕夫电影黑科技侏罗纪公墓寂灭战皇绝世战皇战奴皇后原始战皇大神养成计划幽冥之书何盛唐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