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洛东之战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每个人都想作为好人,不愿意做人人唾弃的坏人。

作为皇帝亦是一样。

可是亲自执政的宋理宗他急功近利,以为自己有这机会和能力,拿到此刻空无一人驻守的河南几座大城,看起来时没有谁占领,空在哪里。

其实他不知道,战争一结束,蒙古人就有立刻后撤和前进的举措。

占领的地方很容易积累尸毒和瘟疫,导致军队染上恶疾。

加上窝阔台此刻主力回兵,仅仅留下在黄河南边的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两支机动部队。

是要处理他集团内部潜在的威胁和矛盾,那就是他的王权之争的对手,四弟拖雷。

何况大战久后的蒙军粮草等军需,需要补给,他大军后退,更容易得到快速的给养。

这不等于蒙古人不要河南山东以西的大片领地了。

何况宋理宗不懂得什么叫唇亡齿寒。

他亦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他不听群臣的规劝,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万民敬仰的九五之尊,他的话,就是天意......

端平元年(14年)五月,赵昀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

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

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的后勤部门并没有及时运来粮草,这也是汉人军队一贯的作风导致。加上前面的黄河大堤溃洪。没有运粮的道路。

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

半个月后,赵葵这人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

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

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赵昀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这所谓的“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紧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更是受到严重的削弱。

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之举。

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正面借口,宋蒙战争自此全面爆发。

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而对这种局面,赵昀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龙门之战惨败后,蒙古趁机逼近,前锋到洛阳城下扎寨。

宋军无援无粮,而洛阳城大人少,守城也是不可能的。

于是监军徐敏子决定趁着蒙军主力未到,突围回师。

这时候的洛阳城宋军,一面袭击蒙军前锋掩护宋军主力的行动,一面于八月初一渡过洛河,背水列阵。

八月初一,蒙古军率先发起攻势,多次冲击宋军阵营。宋军背水一战,显得作战士气异常顽强,屡次击退蒙古军。

双方胜负相当。

八月初二,蒙古军以步兵执盾牌前进,把宋军的阵势切断成三部分,再以骑兵冲击。

宋军则以步兵大阵为依托,战至中午,杀敌400余,夺得盾牌00多面,再次击退蒙军的攻势。

尽管宋军在正面战斗中不落下风,但这个时候他们实际已经断粮四天......,军事形势依然非常不妙。

徐敏子认为东面蒙军是主力,于是率宋军向南方突围。蒙军探马知道宋军突围后,以骑射手在后面猛然追杀。

宋军的绝大多数是步兵,其损失惨状不用细想也能知道,这些曾经勇敢战斗的汉人士兵,纷纷被杀死在逃跑的路上。

当时的一批战将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只有徐敏子带同00步兵,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最终幸运地逃回宋军本部。

所以英雄可以死,但是不能系饿着肚子,战斗厮杀四天,最终被这样的杀死......徐敏子也是逃跑的将军,但是他不跑亦能战么?有谁冒着生命危险,当时给他们这些勇士送去一个馒头的举手......

或许因为战斗得如此悲壮,所以才有饥餐鞑虏肉,渴饮刀头血的说法。

历史要是换我铁木真,我会带着士兵吃敌人的肉,来生喝他们的血,来把战争持续下去.....毕竟世人的眼里,蒙古人是野蛮人......

宋军在洛阳溃败的消息传到汴京后,赵葵和全子才知道大事不好,商量了半天还是认为只有撤军才最保险。

一旦蒙军主力闻讯南下,与在洛阳和河北的蒙古大军一旦合围,汴京宋军的下场可想而知。

赵葵和全子才随即召集部队整装出发。

由于在撤退之前,他们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所以此前士兵们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往回走,很多胆小的士卒听到后面传令兵的马蹄声,以为是后面蒙古军队追赶来了,顿时人心大乱,其实这个时候蒙古大军只距离这里00公里,远远的还没有到。

宋军在撤军途中极无纪律,致使后军溃散,全部军队攻城辎重遗弃在了中原路边。

由于赵范在开战不久后,便自己反悔,宋军此次仅仅共出动6万人,结果是丧失近半、寸土未得。

这无疑给了宋理宗一记十足的闷棍。

他首先处理了主战官员与将领:赵葵、全子才官阶各削一秩。徐敏子因为战败逃跑削三秩、放罢。杨义等停职。(赵氏兄弟与全子才后来又回到宋蒙前线,犯下了比端平入洛时更大的错误。)又知道自己估计不足在先,只将史嵩之改职为刑部尚书。

史嵩之这人不是军事将领,还是滚回司法部去了。

其次,宋理宗知道这是很大的错误,于是下达罪己诏。

他骂自己“朕以寡德”,承认“兵民之死战斗,户口之困流离,室庐靡村,胳胔相望,是皆明不能烛,德有未孚,上无以格天心,下无以定民志”。

“托予小子不替上帝名,欲图绍复之功,岂期轻动于师干,反以激成于边祸,至延强敌,荐食神州。”

“斩桑伐枣破屋流离之状,朕既不得见;慈父幼子寡妇哭泣之声,朕亦不得闻。”

表示要“下诏以陈轮台之悔,益申儆于边防。”

最后,宋理宗的对外态度由此发生了大的转变。

端平入洛的事实失败,给了他执政格局以很沉重的打击。

先前一度高涨的复国热情随之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并且贯穿在他之后的朝政中。

这也是一种人无知的德行彰显。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烧了一把自己还扑灭了......

宋孝宗虽然隆兴北伐失利,还是和虞允文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在治理内政上也颇有作为。

宋理宗则是这次挫折后完全整体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打起精神。

所以他的前面事实急于冒进,和后面的拼死扑街、不想作为的两种态度,也是余玠之死、刘整之叛等等南宋灭亡的种子,也可以说系就是在宋理宗的后期埋下的。

端平入洛后,宋蒙的联盟已经公开破裂。

就在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

他其实可以声泪俱下的,向蒙古使臣说自己北宋王朝徽宗惨死的故事,来博取哪怕蒙古人内心一丝的同情和谅解,但是他这时候的勇气和明智,居然没有了......

因为没有事实上的应对之策,所以他只能有接受灭顶之灾的可能。

次年,窝阔台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可以说,端平入洛是持续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的导火索。

历史学家因此说,端平入洛是宋朝破坏盟约,引狼入室。

由于南宋最终被蒙元灭亡,而宋蒙战争因为和谐被简化成了王朝更迭战争,这个荒唐的观点喧嚣一时。

宋军进军河南势必会惹来蒙古人的问责,最后导致大祸。

但这种意见有着一个隐含假设——宋军不进军河南,蒙古人就不会来么?那么我们通过历史说真像......

来看看蒙古人究竟是怎么做的。(未完待续)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间谍的战争我的细胞监狱从斗罗开始的浪人逆剑狂神我的绝色总裁老婆我的混沌城长宁帝军踏星万古神帝
相关推荐:
溺爱孕夫电影黑科技侏罗纪公墓寂灭战皇绝世战皇战奴皇后原始战皇大神养成计划幽冥之书何盛唐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