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大钱钞票风潮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咸丰初年,清朝财政困难,为了筹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费,“移缓就急,提后尽前,罗掘之方,实已无微不尽”,仍然不能供应军需。在前线镇压起义的清军,“需用军饷,请拨孔急”。由于太平军先后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军威所及,各省地丁、盐课、关税、杂赋都无法照旧征收,以致地丁多不足额,税课仅存虚名。咸丰三年(185)以后,随着战区不断扩大,清朝统治区日益缩小,原有各项税课每年收数较之旧额平均不到十之四五,而政府各种财政开支,几乎是成倍地在增长着。于是,清政府开始卖官鬻爵筹集官饷。“捐输”开办三年之后,收入大减于前。“捐输不可恃,乃乞恩于内帑”,将内务府所藏的金钟铜器大批熔化,尽可能移做官饷。此外补苴之术,如停养廉、开银矿、提当本、收铺租,不下数十款,“或只宜一试,或收效尚迟”。可以说,有尽之经营,断不能给无厌之吁请。清朝户部大臣为了筹集军饷,实已无孔不入,而部库万分支绌,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财政危机空前加重的形势下,“滇铜亦因道梗不至”,铸造制钱的币材空前紧张。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有人提出改革货币制度,聚敛社会财富的主张。清政府接受了这一主张,把发行票钞,铸造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作为应付军事财政开支的重要手段。

首先,滥铸劣质铜铁大钱,滥发银票、宝钞等不兑现纸币,由封建国家强制通用。

咸丰三年(185)三月,开铸当10铜大钱,每枚重6钱。当10大钱与同币值的制钱相比,减重40%至50%。此后,大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开铸的铜质大钱有当5、当10、当0、当50、当100、当00、当00、当400、当500和当1000等10种。此外,还铸有当1、当5、当10等三种铁铅大钱。京城之外,直隶、山东、河南、福建、广西、甘肃、陕西、云南、湖南、湖北、热河、四川、江苏和浙江等省也陆续开铸。到咸丰四年(1854),大钱的铸造达到了高峰。

一般说来,铸造铜铁大钱的面值愈大,铸造利益也就愈多。以铜大钱的铸造工本和额面法定价值比较来看,如当1000铜大钱额面规定每枚等于制钱1000文,作为金属货币,其金属比价实际只等于制钱8文,强制增值96文,每枚可以使户部增加铸钱收入886文,即净利为工本的7.8倍。当时官府报告也不得不承认,鼓铸铜大钱利厚,如当100文者可以一本二利,当50文者可以一本一利。

铸造铁大钱,因为它的金属比价低,铸钱收入更多。据当时官府计算,铸造铁钱扣除铁炭料物人工费用,每炉每日约可获盈余合制钱0千到0千文。

同时,在各地纷至沓来的请饷奏折催迫之下,清政府于咸丰三年正月十九日(185年月6日)匆忙决定发行钞币。咸丰皇帝令左都御史花沙纳、陕西道御史王茂荫会同户部妥议章程,尔后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讨论,发行官票章程很快出笼。同年十一月又公布了宝钞章程。“官票”又称“银票”,是以库平银两为单位的钞币;“宝钞”又称“钱钞”,是以制钱钱文为单位的钞币。二者合称“官票宝钞”或“银票钱钞”,简称“钞票”。从此以后,在日常生活中,“钞票”遂成为纸币的代名词,中国经济词典中又添了一个新词汇。

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85年4月5日),户部拟定的试办银票章程获准施行,经过一番紧张筹备之后,五月二日(6月8日)开始加紧印制,到六月三十日(8月4日)按章印完第一批1万两银票。银票用高丽纸制成,分为1两、5两、10两、50两四种,分别以《千字文》“天地宇宙”四字号头依次排列。票四周用龙水纹,花纹笔画皆为蓝色。中部顶端印有“户部官票”四字,兼用满汉文字。下为准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银数用大字墨戳。左为某年某月某日,右为某字第某号,用墨笔填写。下边方格内镌小字八行,文曰:“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成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数额上盖有“户部官票永远通行”方形印记,骑缝处盖有“户部官票所关防”,长方形印信,均为满汉文合璧。第一批1万两银票在京城搭放时,太平天国北伐军已经越过黄河天险,羽檄纷驰,清军兵饷刻不容缓,户部顾不得观察银票的试行结果,又加紧印制了大批银票,总数为00万两,18万张,其中增加了一种面额为两的银票。

七月二十一日(8月5日)经咸丰帝批准,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银票,对原来的试办章程做了一些修改。其一,户部直接下发各地粮台的银票分为五种,分别以“仁义礼智信”编排为1两、两、5两、10两和50两;经由各省藩库发放的银票也是五种,分别以“宫殿盘郁楼”为字头排列,票面按省名加用红戳。其二,由户部直接颁发各地粮台5万两票银,.5万张;经各省藩库发行的票银是175万两,计15.75万张。共颁行票银00万两,大小票18万张。其三,搭收搭放比例改为银钞各半。其四,为了维持银票的最初信用,将原来准备下放的二成实银移到官钱局,作为兑换的“本钱”。但规定只准兑现钱文(后来只能兑换贬值的大钱),持有银票的人不准到官钱铺兑换银两,但允许在私钱铺兑换银两和制钱。而事实上,手持银票往官钱局兑现,连制钱也很难兑换,因为官钱局不仅白银缺乏,连制钱也严重不足。

咸丰钞币的发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银票搭放不久,给事中英绶便报告说,近日户部发放的俸银官票约六七万两,初发出时商民尚且乐于行用,后因官钱铺号称户部无本不肯兑换,于是商人观望,用者渐少。有持票向官钱铺理论,要求兑换者,官钱铺声言任人告发,自有户部做主。果然,户部不久即有不必专归官钱铺收买的用印告示张贴于官钱铺门首。于是,官票几乎成了废纸。京城能够领到官票的人家,有权势的将官票搭交捐输,没有多大损失;无权无势而又依靠俸银生活的人,手持银票,无处可以易钱,只好贱价售于不法商人,由他们去进行非法活动。这是银票刚刚发行时的情况。

银票甫经发行,即形壅滞,却未能使热心推行钞币的人清醒过来。他们或者认为需要制定法律,强制流通;或者认为银票数额太大,难于市场交易,建议印制以钱文为单位的钞币。同年九月十八日(10月0日),由惠王绵愉主持,召开了军机大臣、户部堂官会议,专门研究银票发行情况,决议得到皇帝的批准,下令由户部制造钱钞,颁发中外,与现行银票相辅通行。十一月十七日(1月17日),户部拟定“宝钞章程”18条,十一月二十四日(1月4日)即得到批准。十二月初二(1月1日)即印制成一批钱钞。咸丰四年(1854)初,“取之而不尽,用之而不竭”,旨在搜刮民财的宝钞正式开始搭放。宝钞用俗称双钞纸的厚白纸制成,分为500文、1000文、1500文和000文四种,钱数由刻印而成,也按《千字文》“天地宇宙”字号排列,“每字自1号至1万号止,接用日月盈昃,以次递推”。宝钞四周环饰花纹,上部为双龙戏珠纹,下沿为波浪纹,左右及顶端为云纹。正上面为“大清宝钞”四字,两旁各书“天下通行”、“均平出入”,花纹笔画都用蓝色刷印。正中为准足制钱若干文,右为某字第某号,左为某年制。某字及某号用墨戳钤补,某年字则用蓝色木戳钤。下方长方形格内书写“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二千文抵换官票一两”。

因为印制各种面值的银票和宝钞,工本花费尤少,如宝钞一张,工本仅需制钱1文6毫,这就使票钞造百万即有百万之利,造千万即有千万之利。于是清政府自咸丰四年(1854)初开始搭放宝钞,到二月下旬就投放了一百数十万串。

十分清楚,这些通货不论是作为铸币的大钱,还是纸币的票钞,它们之所以保持巨额的面值,完全是由封建国家任意强制增值的结果。

当这些通货投放到流通界中,又按照战前通用的银两和制钱以一定折合率,由国家强制通行。

根据当时法令规定:铜大钱、铁钱仍按制钱计算,每000文折银一两,银票一两抵钱000文,宝钞000文抵银一两,与大钱、制钱“相辅而行”。同时还规定:凡民间定纳地丁、钱粮关税、盐课及一切交官钱项,按规定成数的银票或宝钞交纳,零星小数以当100文、当50文大钱凑交;文武官俸及各项工程也按一定成数的银票或宝钞发给。至于铜铁大钱与制钱的收成,也有规定的搭配成数。

事实上,封建官府在日常收付中始终采取多放少收,甚至拒收的手法。收纳课税最初规定实银和票钞各半,后来改为按银七票三的比例搭收,实际尽可能多收现银,少收或拒收票钞。如在京城,凡有收项的各衙门,对商民交纳票钞,均不肯按照奏定成数收受,有以钞票搭交者,往往掷还不收,意在多收实银一成,即有一成实银之用。甚至崇文门收税,火器营收捐,内务府收地租,大兴、宛平收地丁,或者全不收钞票,或者只收一二成,收后立即用银买钞票,按五成的比例上缴。因为纹银每两可换制钱二千四五百文,而以银买钞票只须000文,每两可获利四五百文,所以不肯收钞票,或只收一二成。在京外如直隶、河南等省各州县征收钱漕税课,百姓欲搭交官票而官绝不允许,或收现银或照现在银价核收现钱。在大钱方面也是一样,最初规定实钱1000文只交制钱00文,其余以八成大钱搭配,后来改为每1000文以大钱900文、制钱100文搭配。而在江苏各地,征收地丁、钱粮、盐课、关税,官府只收银与制钱,老百姓有以大钱输纳的,一概退回不收。不难看出,这种“但放不收”的掠夺性是十分露骨的。

其次,为了推广大钱、银票、宝钞,户部于咸丰三年(185)四月在京城奏准设立了第一批官银钱号即乾豫、乾恒、乾丰、乾益,俗称“四乾官号”,目的是用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所铸钱文作为“票本”,发行“京钱票”,用以发放八旗兵饷。咸丰四年(1854)十月第二批“五宇官号”即宇升、宇恒、宇谦、宇泰、宇丰的设立,是为了发行“京钱票”,以便收兑宝钞。户部之所以采用官银钱号的经营形式,是因为在当时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成例可循。像在京城和各省城市中,有许多民营银号钱庄除发行“会票”、“期票”外,并经常发行“银票”、“钱票”。内务府从1845年起,就在京城设有天元、天亨、天利、天贞、西天元五座官号,仿效民铺行使银钱各票,运用发行所得利息,作为内务府进款,以增加皇室收入。因此,当筹议第一批官号时,清朝统治者就认为京钱票兑换的发行,乃是一个不必抑勒驱迫,而财源已裕于不觉的办法,与大钱、票钞等的强制通用,可以相辅而行。并且考虑到,发行之初,商民必定纷纷取用现钱,因而必须先示商民以不匮之钱,然后,一等到京钱票稍为流通开来,就把作为兑换票本的实钱收回,这表明一开始就准备做空头发行。乃至第二批官号设立后,才进一步使大钱、铁钱、宝钞与官银钱号的京钱票联系在一起,并导致宝钞和京钱票两种纸币一齐扩大发行。

清政府在京城设立官银钱号,推行大钱、宝钞,认为已有成效,实在是裕国便民的良法,“久久行之,利国利民于无穷尽也”,于是,命令各省“参与京城办法一律通行”,并于咸丰四年(1854)五月再次命令各省速立官钱局。从185年至1855年,京外各省如福建、陕西、江苏、云南、四川、山西、热河、直隶、湖北、江西、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吉林、甘肃等省城或重要府县,都先后成立了这类官银钱局,招商承办官钱票,发行“局票”,推广大钱票钞。

但大钱甫经发行,即因“折当过甚”、“有整无散”,且因铸造中偷减工料而不能畅行。如京城宝泉局铸造的大钱,六月间,尚且光洁厚重,至七月间全经过锉边,而且其中有大量破缺的钱。直隶宝蓟局则减轻铸钱分量,当1000文原重5钱,减铸为钱5分。同时还削减了铸钱的工序,以致散放时商贾不肯行使,兵役不愿承领,甚至引起商民罢市。大钱发行以后,还不到一年的光景,盗铸纷起。通州所管辖的张家湾以及长辛店附近的西山之内都有私炉鼓铸,甚至明目张胆,公然设炉于白昼闹市之中。地方官畏其人众,不敢查问,这是因为制钱每1000文重10两,熔化可得铜60两,用来铸造当1000文的大钱,可铸造0千。利之所在,人尽趋之,以致京城炉匠所用的风箱沙罐都纷纷涨价。

当时,华北各地私铸及贩运盛行,甚至在北京城内,正阳门外也有人私铸,已经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咸丰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六日(1854年7月18日和0日),清廷接连两次发布上谕,督催刑部从重拟定私铸及阻挠大钱行使者罪刑。例载私铸铜钱10千以上,或虽不及10千而私铸不止一次者,为首及匠人俱拟斩监候;为从及知情买使者,俱发新疆给官兵为奴。其铸钱不及10千者,首犯匠人俱发新疆给官兵为奴;为从及知情买使之犯各减一等。至此,各加一等,私铸当100以下大钱案内,为首及匠人如数在10千以上,及虽不及10千而私铸不止一次者,即行正法,私铸仅止一次,而为数又在10千以下者,仍问拟斩候,人于秋审情实,即无论钱数、次数,皆处以死罪。对于为首阻挠任意折算的商民人等,于违制杖100罪上从重加等,拟杖80,徒年,再加枷号个月;为从,杖60,徒1年,加枷号1个月。

清廷虽屡颁严刑竣法,却遏止不住私铸狂潮。时至咸丰五年(1855),通州所管地方及长辛店附近,西山之内,仍有私炉窃铸当10大钱。通州、霸县、大兴、榆林等州县屡获私铸人犯。行使大钱照旧任意折算,甚至议论沸腾,一概不使用大钱。而私造小钱,俗名“水上飘”的,反而通行无阻,较大钱易用,以致兵民虽有大钱,无处买物,困苦不堪,甚至有手持大钱站在道路上痛哭的。因大钱行使不便,铁钱不能使用,屡次发生护军、苏拉(清代内廷机构勤务人员)、官学生扣阍(即拦舆告御状)事件,甚至宗室亦有纠众横行,劫夺仓米,犯案累累者。铁钱的发行,使社会秩序混乱到了极点。银票和宝钞的发行,也引起了社会震动。清政府将大批不能兑现的钱钞强制投入流通,阻塞了流通渠道,引起了市场混乱。京城大商小贾奔走相告,普遍担心毕生贸易所积锱铢,异日悉成废纸,拒绝使用钱票,或故意提高价值,或以货尽为由拒绝出售。人们持钞入市买不到急需物品,只好折价兑换,刚刚发行的宝钞1000文,在市场上的购买力仅相当于七八百文制钱。在京城生活的八旗兵民别无生计,所领钞票不能买物,生活骤形困窘。如果强欲买物,必致争吵,滋生事端。因市场混乱,终日吵闹不休,当时人称“钞票”为“吵票”。

钞票的发行给各级官吏造成了贪污的绝好机会。京城各衙门和外省各州县之所以不收钞票,目的是藉买票以肥己。京城各衙门以银买钞票,按五成抵交抵放,纹银一两可换制钱二千四五百文,而以银买钞票只须000文,每两可获利四五百文。获利如此之巨,以致户部井田科也出现收受旗租,抵换钱票的案件。各省则百姓之完纳仍是用银,州县之报解则以银易钞。以当时银价与钞价计算,每银一两易钞一两,可长至二三钱。直隶河间府景州征收制钱,然后贱价收买景州营钞,每钞银一两按京钱000文收买批解。贪官污吏藉大钱宝钞营私舞弊,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剥削,也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咸丰六年(1856),直隶发生文生马国枢京控州县征收钱粮,不收宝钞之案,河南省则抗粮杀官纠众之案层见叠出。

大钱和钞票的行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尤以北京为最。咸丰四年(1854)夏天麦子大丰收,七月,北京城外每斤麦面不过制钱十六七文,而城中则每斤售价为三十七八文,其他各种食物也同样昂贵。其原因是,清政府在京城内强制推行大钱,而畿辅州县尚未通行,农**麦入城换回大钱不能使用,因而裹足不前,使外来粮食日益减少,粮店因而纷纷歇业。南城数日之间,粮食铺关闭50余家。物价昂贵异常,兵民益形困苦,京城军民身无衣、肚无食者不知多少。各种铜大钱发行不久,城乡交易或任意折算,或径行不用。如当1000文大钱只作七八百文或五六百文售用,当500文大钱作三四百文售用,因为折当过多,私铸益众,窒碍难行。当1000文、当500文大钱被迫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以宝钞收回,当00文、00文、400文的大钱也同时停铸,当100文、50文的大钱于1855年停铸,其后市上流通的只有当5、当10两种大钱。

咸丰五年(1855),清政府为了强制推行当10铜铁钱,颁布法令,规定:“嗣后无论何项买卖,及赎当、还债,均令将铜铁当十钱文与制钱一律使用,不准藉口挑斥,阻挠不使,其银市交易,尤不准另定价值,致大钱制钱互有低昂”。并派巡防兵役各处认真访拿。尽管如此,京城大小铺户及各项买卖,于当10铜钱藉口花漏,百端挑剔,不肯一律行使,旬日之间,又间有挑拣铁钱者,闾阎颇形纷扰。

由于市民对于铁大钱多不愿使用,咸丰七年(1857)正月,为了强制推行当10铁大钱,清廷再次发布上谕,重申咸丰五年章程规定,不行使铁钱者,“初犯者枷号示众,再犯者发极边烟瘴充军,遇赦不赦”。但当即遇到京城商民的抵制,所有米店及零卖食物铺户大半关闭,纷纷罢市。受害最深的还是贫苦的市民。若以当10铁钱买物,则得滥恶货物。即如白面一项,如用当10铁钱购买,不但价昂5倍,而且商人竟于面中掺杂,至令不堪食用。佣工者每日所得钱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饱,时有情急自尽者。

当10铜大钱也遭到了铁大钱同样的命运。直隶强制命令,交易可以行使大钱三成,而市面上即索价加三成,暗中折算除去三成大钱不计。京城商民挑剔当10铜钱愈出愈奇,贫民持钱入市,每大钱1串,可用者不过二三百文。清廷再次发布上谕,著以严刑推行铜当10大钱。然而,枷责既不知畏,劝谕亦复罔闻。这种对当10铜钱几至折二折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咸丰八年(1858)。咸丰九年(1959)四月间,当10文大钱竟达到当1文大钱使用的地步。直到八九十年代间,京城虽仍行使当10铜大钱,但每枚仅抵制钱文而已。至于银票宝钞,因为清政府采取了不兑现、无限制滥发的货币政策,在短短10年内,银票发行980余万两,宝钞发行711.万串,致使银票和宝钞如同铁大钱一样,也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噩运。至咸丰九年,银票1两在市场上的购买力不及实银钱5分,价格跌落了75%以上。至咸丰十年(1860),宝钞每枚值京钱00文,银票每两值京钱400文。京钱每文相当于制钱1文,即每钱钞的1000文相当于制钱100文或150文,而每两银票相当于制钱00文,价值均下跌了90%左右。

在华北各省,银票和宝钞贬值更显得急剧。在河南省城,咸丰五年夏,官票银1两仅能易制钱四五百文,宝钞1000文开始尚能兑换制钱**百文,到了秋天,只能兑换制钱四五百文,商民尚且不肯收买。在直隶各属,由于大力推行官票、宝钞,使票钞大量散归于商民手中。到咸丰七年(1857)时,这些虚票的价值率多折减。至咸丰十年(1860),省钞每串不过值京钱100余文,合制钱不过几十文;在河东道所在的山东济宁州一带,宝钞开始行使时,每1000文尚可易钱六七百文,咸丰七年时,仅易钱00余文,到咸丰八年春,随着价值日低,全部成为废纸。

由于银票和宝钞发行彻底失败,咸丰十年春,惠亲王绵愉会同军机大臣、户部堂官联合上奏,承认“造钞无已弊端百出”,决定停止所发钞票,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是,钞票的停止同它的发行一样,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首先,因为户部先张贴告示,宣布将废钞票不用,使民间惶惶不安,纷纷把手中的钞票抛向市场,使票价暴跌,银票几乎成为废纸。宝钞则由每1000文兑换制钱五六十文,很快跌至十余文,后来干脆都不再使用。第二,清政府拒收大量贬值的钞票,以种种借口推托回收的责任。咸丰十一年(1861),因商人以户部官号为名,畅开私票,清廷谕令罚款清理,并于同年撤销宝钞总局分局。但民间因为京内外官吏的抑勒,每1000文宝钞回收时价值不到发行时的10%,使商民蒙受巨大的损失。

咸丰十二年(186)六月,清廷正式下令:将直隶、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应征地丁、旗租及各关税课全行停止钞票,改收实银。所有已发银票,由京外捐局陆续收回。实际上,这些银票大部分已退出流通,即使未退出的银票也不可能完全以纳捐的形式收回。(未完待续)

上 章 目 录 下 章
推荐阅读:
逆剑狂神从斗罗开始的浪人间谍的战争万古神帝长宁帝军我的绝色总裁老婆我的细胞监狱我的混沌城踏星
相关推荐:
万古玄尊九玄神尊从构造技能开始月亮有你一半圆喰种重生之金木归来穿越之清朝小女子我,病娇少女,开局在喰种吞噬!震惊!我家娘子是女帝木叶的恋爱大师Black便利店